谁知,下一秒的操作让黄大伯傻了眼——两人在✅楼面上钻了10个小孔,却往孔里注射了两桶胶水浆液堵漏,加起来100多斤:“真正用高压水枪钻进去✅的,也只有一点点,大部分都挤在外面,用水冲掉了,我都来不及阻止……”
他尝试联系两人,发现冯某的电话是错号,打过去非本人接听;马某的㊣能打通,但无人接听,“换了个手机打✅过去就接了,但没说几句就开始推诿,问他在哪也是语焉不详。”
冤枉钱花了,黄大伯觉得受到了欺骗。为了这事,他报过警,也打过12315,可都没✅把钱追回来,“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他们。”
潮新闻记者也联系了萧山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区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商家属地不明确等原因,无法进行受理。
记者发现保温建材,类似的㊣事情,网上也有不少。有人被灌了70多斤胶水被索要2万元,不仅没解决漏水,还造成了下水道堵塞;还有人因不认可收费遭到对方的辱骂和威胁。
接下来的套路也很黄大伯基本相似:维修师傅声称要注㊣胶补漏,价格按照灌注多少斤的胶量收费,每斤238元。
邱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向商家和维修师傅索要付款的发票和合同,但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光是一张发票,催了半个月才拿到。”
“维修师傅声称已经把钱交给了商家,商家却说没收到钱,还说维修师傅不是他们店的。”就这样,邱女士和“双方”拉扯㊣了一个多月,漏水的问题没有解决,6600元钱也一直没能成功退回。
记者帮“帮帮团”智库专家□□、浙江六律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二级律师柳沛告诉记者,此类事件大概率是属于民事纠纷处理范畴,除非有证据证明对方存在主观恶意或虚构堵漏事实逃避法律责任等情况,否则很难认定存在消费欺诈。因此维权上存在难度。
柳沛表示,首先消费者需要事先谨慎选择商✅家,“尽量✅㊣选择正✅规的商家,或者需要提前考察对方有没有履约能力提供售后服务。”
在选㊣定商家㊣后,尽量跟对方签署服务合同,提前商量好最终支付的金额。“如果实在没有签合同的条件,至少必须要求对方把承诺的内容写下来,同时要求对方提供姓名□□□、联系方式以及身份证复印件,避免后续纠纷发生后难追溯。”